近年来,地处鲁西南地区的山东省金乡县发挥财政效能,加大惠民投入,同步耕好“三农”试验田,以“三变”惠“三农”,成功走出了一条贫困县惠农支农新路子。2012年,该县农业生产总值完成74.89亿元,同比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86元,同比增长19.7%。
条块田变身大园区
金乡县是省级贫困县,也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大蒜常年种植面积达70万亩,年产大蒜80多万吨。
所谓“甜也大蒜,苦也大蒜”,市场风云变幻,如何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成为一道难题。为此,金乡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筑巢引凤”,建设了“现代、循环、生态”三大农业示范园区,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嘉美食用菌、峪口禽业等项目。示范区内农户自由结合,跳出旧的条块种植模式,根据示范区规划确定种植品种,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向上争取资金4590万元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农业综合治理等项目,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在金乡县鸡黍镇华光集团有机大蒜生产基地,鸡黍镇张寨村农民张德同告诉记者:“原来没建大蒜基地时,老百姓要自己去市场销售,价格没保证;现在好了,公司来基地收购,一亩地能多卖300元。”
据悉,华光集团采取土地流转、农户到基地打工的模式带动基地农户增收,基地农户可获流转收益每亩3000元,日工资40元至60元。
邋遢庄变身生态村
“门前柴草垛,路旁垃圾堆,蒜皮随意倒,污水当街泼。”这一度是金乡县化雨镇苏坑村村容村貌的真实写照。可如今走进苏坑村,只见街道两侧树木碧绿宜人,家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街道上再没有随风乱刮的蒜皮、纸屑、塑料袋……昔日的邋遢庄如今变身生态新村。
“现在全县都在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县财政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扶持村内绿化美化,不仅新栽植了绿化树种,还对村内坑塘进行了治理,才形成了现在的生态新村。”苏坑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生说。
金乡县从“三化”入手,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突破环卫一体化,在济宁市率先启动了“户集、村收、公司运输、县处理”农村垃圾收运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招商引资2.8亿元,实施13个镇街垃圾中转站、8460个村级收集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了县垃圾处理厂和3个污水处理厂,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实现了全县农村保洁人员和保洁设施的全覆盖。
突破村级道路网格化。去年以来,该县投入资金2亿元,硬化村级村内道路99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村内通。
突破环境生态化。深入开展“大绿化攻坚”行动,启动镇村增绿添彩工程,该县财政每年设置造林绿化基金1000万元,推进“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花园化”。截至目前,全县农村环境卫生达标村达到566个,占总数的87.2%。
“小舢板”变身“大航船”
“成立合作社之前,瓜农都是各管各的,甚至恶意竞争;现在好了,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产品质量更是没得说,社员的收入也是连年攀升。”金乡县小张庄白梨瓜合作社理事长李保卫介绍说,发展合作社县里还有奖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金乡县先后投入财政资金1000余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先后有50余家合作社与国内外58家著名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签订长期供货协议,通过“农超对接”,今年以来实现大蒜销售3万余吨,金乡县成为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大蒜直供基地。以合作社为载体承接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0%,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在,金乡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2个,注册资金总额4亿多元,带动农户3万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