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沈月琴教授,特聘研究员朱哲毅、宁可共同撰写的理论文章《制度与服务“双轮驱动”推动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农民日报》发表。这是我院持续深化山区林业改革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全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样本”。

文章指出,林业新质生产力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关键支点,也是当前林业改革的薄弱环节。浙江立足“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情,探索形成“林业标准地+现代林事服务中心”的协同发展模式,以制度与服务“双轮驱动”破解林地细碎化、主体分散与服务滞后等突出问题,推动山区林业实现集约化、绿色化和专业化转型。
文章认为,浙江通过“林业标准地”和“现代林事服务中心”的协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通过产权整合与设施标准化,实现林地集中连片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构建集约化经营单元;二是以服务专业化和数字化平台补齐能力短板,为农户和基层组织提供全链条技术与金融服务;三是通过制度与服务供给耦合,带动油茶、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多产业升级增收;四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实现标准地建设与服务体系完善的良性互动,验证了“双轮驱动”模式的可行性与成效。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浙江经验的理论内核:一是提出“制度供给与服务供给耦合”是山区林业转型的关键机制,强调产权制度创新与服务体系创新的协同关系;二是指出“多层级统筹与分工协作”是模式落地的重要保障,形成县域统筹、片区协同、基层执行的治理体系;三是强调“市场化运行与利益联结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租金+股金+薪金”多元分配实现共赢;四是提出“生态价值嵌入与绿色认证”是拓展林业新质生产力外延与功能的重要路径,将碳汇、生态红线与绿色认证纳入制度设计,实现生态与经济双收益。
文章高度评价了制度与服务“双轮驱动”的浙江经验,认为浙江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以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潜能、以服务创新提升经营效能的路径思路,展示了山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政策参考与实践范式。
该文的发表,彰显了浙江农林大学在乡村振兴与林业现代化领域的理论贡献与智库担当。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将继续围绕“新质生产力”主题深化研究,持续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和山区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