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八届乡村振兴智库论坛暨第二届“千万工程”研讨会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会上,《长三角地区41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该《报告》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量化评估,旨在揭示该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特征与演进规律,探索长三角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推动区域在全国先行示范、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样板提供决策参考,进而为加快实现农业强国战略目标贡献长三角智慧与力量。
为此,该《报告》构建了涵盖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2008年至2023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演变趋势。结果显示,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指数从2008年的0.171提升至2023年的0.325,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且区域差距逐步缩小。从空间格局看,区域农业发展已由“单极引领”转向“多中心联动”,形成以上海为龙头,浙江、江苏、安徽协同并进的梯度发展格局。浙江在多项指数中表现突出,城乡融合与农民现代化水平领先;江苏整体稳健但存在“南强北弱”的内部差异;安徽虽起点较低,但增速最快,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研究同时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协同创新、生态共保联治是当前推动区域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领域。
该《报告》不仅为各地精准识别长三角地区各市优势与短板提供了“体检单”,更从区域协同角度,为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路径指引。《报告》提出了强化“三省一市”之间的政策协同与资源互补,共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尤其在共建长三角农业科创高地、打通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市场、深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从而将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同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