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陕北白于山区仍是满目的土褐色基调,带给人几多荒凉。可在山间的梯田和大片的山涧地地面,一片片地膜却令人眼前一亮。
原来,地膜下种的全是玉米。
过去白于山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连口粮问题都解决不了。近年来,政府推广铺窄幅地膜种玉米技术,单产由200多公斤增长至500公斤。近年来政府大面积示范“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再次把产量提升至800公斤,实现单产1吨粮的地块比比皆是,使整个区域的玉米单产实现2~4倍的增长。
新技术推广仅3年时间,志丹、吴起、定边、靖边和子洲县就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2.14万亩。今年,延安、榆林市各个县区的农民积极性更高了,采用新技术种植面积又翻了一番。
实现大户种玉米,当地条件优越。在当地,耕地多是一大特点,尤其在定边和靖边县一带,户均承包地30~50亩的家庭比比皆是。把外出打工人家的土地承租下来,凑上两三户人家的耕地,就是一个种植大户。
庙茆子村村民吕步强家有4口人,总共40多亩承包地,去年又承租别人90亩地,仅玉米就种了110亩,总产达19.8万斤。他兴奋地告诉记者:“靠种粮食,仅半年我就收入了18万元,证明种粮食比干啥都强!”
起初,凡愿意接受新法种玉米的,政府不但免费整好地、还免费铺好膜,连种子都免费供给,尤其是对大户,大部分投入都由政府补贴解决。
每年省级财政都拿出数千万元予以扶持。今年省市县再次拿出数千万元,支持大户发展。
如今大户生产正在成为白于山区玉米发展的主力。陕西著名玉米专家薛吉全感慨地说:“白于山区的玉米大户,有力地支撑了山区玉米发展,如今这一大片旱作区,正在成为全省重要的玉米生产带。”
今年陕西出现50多年一遇的大旱灾,为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安全,省上及早部署以秋补夏。在白于山区一带,农民生产玉米的热情正好接续了省上的发展要求。定边县农业局副局长张志强说:“仅我们一个县就增加了10万亩,增幅主要体现在大户的发展,今年大户种粮已成为县内最抢眼的现象。”
陕西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工作站主管站长李思训说:“今年白于山区各个县玉米生产大户发展最快,面积急剧扩大,这一现象带动了整个陕北、渭北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到5月初,全省已新增玉米面积100多万亩,这是几十年来陕西从未有的可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