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良海本报记者张振中
脱贫对范长征一家三代来说,是一场“新长征”。湖南省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位于海拔700米的九龙山半山腰上,1008名村民散居在一个个山旯旮里。范长征就出生在这里,因为穷,他的父亲几乎没进过学堂,范长征初中就辍学,他的两个儿子也常交不起学杂费。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2013年,范长征一家一直没有彻底改变贫困的命运。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湖南展开了新一轮脱贫攻坚战,集全社会之力、集全民之智剿灭贫困。2014年春,在邵阳市委“千企联村”号召下,湖南华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向长江回到家乡,当选向家村村主任。
“向家村人向往什么?就像总书记所说,向往美好的生活。作为村主任,我要竭尽全力早日让全村父老乡亲过上美好生活,一日不脱贫,一日不回城。”为了信守承诺,向长江将户口迁回向家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村不脱贫誓不还。
几年过去了,向家村从昔日省级贫困村成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范长征一家不仅提前脱了贫,而且成为全村乃至全县有名的种养大王。今年,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向长江在两会期间,就脱贫攻坚问题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讲述了向家村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实现整村脱贫的故事。
造血
种植千余亩油茶林
山高路远,人多地少,向家村一度向天而叹。尽管勤劳的向家人在一面面山坡上开垦出了一丘丘小梯田,然而全是问天要粮的“天水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向长江自掏腰包修建了4.6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渠,解决了农田灌溉,实现了旱涝保收。原来水稻“靠天收”产量很低,甚至颗粒无收;如今丰产,2017年中稻亩产达到了1000公斤。
油茶在壮果长油阶段,如果水份不足,就会出现“七月干球、八月干油”的现象。在蓄水保水和灌溉设施修建之后,村里果断将原有分散荒芜的村级林场收回,准备改种油茶。
当请来的专家提出种油茶时,习惯了种粮吃饭、喂猪过年的村民们却强烈抵触。向长江深知,要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他把党员、村民小组长召集在一起,让县内有名的油茶种植大户来现身说法。他还从自己公司调来挖土机,把荒了多年的村级林场翻耕,平整出梯土305亩。为了发挥示范作用,三四十年没再干过农活的向长江每天带领大家开荒、挖氹、挑肥。
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按兵不动”,油茶迟迟种不下去。原因很简单:没钱也不愿投钱。为了解决贫困户的创业资金,向长江主动在隆回县农商银行存入1000万元,一是为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二是承担一年利息。
担保并且免息,免费提供油茶苗、免费提供技术,村民们感动了。“他一个大老板,回来带领大家发展产业,我们还拖后腿,再不种,哪有脸见人啦。”范长征贷款种了30多亩油茶,2年后,他家油茶每亩纯收入不会低于3000元。
在向长江的鼎力支持下,向家村共有69户贫困户向银行贷款448万元,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
补血
培育一批种养专业户
“农民不学点技术、不练就点本领就犹如身体虚弱苍白,导致身体无力、脑中无物。”发展油茶产业的艰辛让向长江更认识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自己不是专家,向长江就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村里请来省市县职能部门的专家讲课,请畜牧局专家传授养殖技术,请林业局专家传授果木栽培技术,请隆回一中老师传授电脑使用技巧;范长江又带领村组干部和大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衡阳脆枣、永州香芋、烟台樱桃、吉安板栗等种植技术。
“一进一出”加上亲自实践,不少人从传统农民变成农技达人。范长征不仅掌握了猪病防治技术,还被选为整个岩口镇的技术员;刘振远学到花卉种植技术后,贷款40万元建起一个花卉大棚,养花一年净赚近10万元;刘湘青以前连电脑都很少碰,学了电商微商后协助刘振远在网上卖起了绿萝等花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实现就业创业不漏一人,向长江让公司所属8个子企业对口帮扶村里8个村民小组,实施“一帮一”精准对接,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人对口帮扶一个贫困户,重点就是帮扶培训技术。
传帮带之下,向家村涌现出一批种养专业户,如养猪专业户范长汉、养鸡专业户谢嫦娥、养蜂专业户向梅生、莲藕种植专业户刘炳奎等。为了好产又好销,向长江将兴华事业有限公司与农户捆绑起来,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如今,向家村的白菜、萝卜、南瓜、冬瓜、玉米、黄豆以及畜禽等由公司和签约的订单客户上门收购,确保村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家门口兑换成“真金白银”。
强体
让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旱厕是最大的困扰,几乎不敢上,跑到山上去又完全不习惯。我20岁出来了,在外工作了40多年,回到家乡也不适应。”3月15日,向长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如此“吐槽”旱厕之弊。
这个困扰不仅影响本地人生活起居,而且阻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2014年,刚回村的向长江拉了一名客商到村里谈投资,这位客商上了一趟厕所后对他说:“老向,要让向家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得先把旱厕改了。这次就不投资了,等旱厕和其它基础设施改了,我们再投。”
改厕是最大难点。习惯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传统村民不愿改厕,更何况改旱厕至少需要6000元。对此,向长江反复做工作,并承诺改厕费用全部由自己公司负责,农户只要配合,做点小工就行。
旱厕这个“堵点”打通了,其他困难也迎刃而解。改路,将原来3.5米宽的村道全部改为7米宽砂路;改水,公司为向家村每个组修了一个储水塔,彻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让村民喝上自来水;改厨,将原来烟熏火燎的土灶房改成卫生的新厨房;改栏,把猪舍牛栏与村民居住隔开。
“改头换面”后,又进行“穿衣戴帽”,使整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阔了、房屋整洁了、蚊蝇很少了、臭气没有了。加上雨污分流,环境甚至比县城还好,为向家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