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我院徐达副教授撰写的理论文章——《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在《浙江日报》思想周刊(理论版)刊发。

文章指出,古人将“敬畏”视为治国安民的圭臬与道德自律的基石,要求实现“行有所止”的自我约束。习近平同志要求“对待本职工作,应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
文章总结分析了以古训为钥,开时代之门。“敬畏”二字从古至今始终如黄钟大吕,是维系社会伦理与个体操守的强大力量与智慧所在。《之江新语》将“敬畏”二字扩展至发展全局,对传统“敬畏”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引领我们在喧嚣时代寻得精神坐标。从“敬天法祖”转化为“敬民守法”,从“忠孝节义”升华为“为党尽责”,“敬畏”二字以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伦理文化为底色,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为灵魂,已深度融入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
文章最后写道,“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习近平同志以此为纲,将传统敬畏哲学升华为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执政之基,凸显着“敬畏”哲学的时代回响。新时代,敬畏如何落于行动,行有所止该“止”于何处?“知畏”正心,敬畏就是立身、立业、立国的准绳戒尺与德行修养。《之江新语》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教诲,亦是对“敬畏”这一精神基石的叩问与重塑。唯有心怀敬畏,我们才能秉持一份清醒的审慎与谦卑的恪守,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准定位,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推敲与人民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