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由我院执行院长潘伟光教授合写的理论文章《以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在《浙江日报》发表。

文章指出,要通过“塑形、提神、增值、聚才”,探索出一条文化振兴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塑形”的主要措施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彰显古村落生态宜居之美。二是遵循乡村文化机理和乡村美学,塑造乡村新形象。三是赋能乡村规划建设,增添乡村魅力。
“提神”的主要措施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弘扬。二是满足村民多元文化需求。三是培育一批文化艺术特色村。
“增值”的主要措施在于积极引导各类文化产业进乡村,通过文化节庆活动、景观规划设计、文创产品研发、非遗工坊体验等多种手段,提高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旅游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带动乡村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拓宽强村富民的路径。
“聚才”的主要措施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特派员队伍进乡村。二是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的带头作用。三是积极利用高校文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师生力量,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鼓励音乐院校、美术院校等艺术类院校在乡村设立工作站、实践基地等,探索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环节服务乡村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