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院院长沈月琴教授撰写的理论文章《定向农科生培养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中国教育报》理论版《高教周刊|探索》上发表。
文章指出,作为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地方农林类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当前,大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且“入学有编、毕业有岗”的定向农科生,已成为解决新时代“一懂两爱”人才短缺问题、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文章认为,为了深度赋能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定向农科生培养工作,可以从更新理念认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培养体系、扩大影响范围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更新理念认知,提升乡村人才振兴认知新高度。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主体应提高站位、更新理念、深化认知,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定向农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加强定向农科生培养作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新格局。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并加强与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教育部门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定向农科生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事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并优化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优惠政策与措施,切实保障定向农科生能够顺利投身乡村全面振兴一线工作。涉农高校应持续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品质和能力。
三是优化培养体系,形成需求导向育人共同体新模式。要着力构建校地、校企多方立体联动、全程参与、深度协同的育人共同体。通过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机制,达成“共商培养方案、共铸师资队伍、共享实践基地、共建课程教材”的目标,形成“三定四共”合作育人新模式,突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功能,切实增强定向农科生队伍解决乡村全面振兴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扩大影响范围,构建定向农科生培养联盟新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新农科建设相关要求,联合全国地方农林类高校成立定向农科生培养联盟,共同推动新农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