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解读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解放、民族振兴、民生幸福为目标,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九十多年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世界先进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通过这样的“三结合”,我们才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党的领导事业继往开来的制胜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并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文化品质。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国崛起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科学有效地应对挑战,既要提升我国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更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当代中国最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必须从文化和人文价值的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全新的解读,特别是要挖掘这一理论的思想来源、核心价值、科学内涵和前进方向的文化蕴意。目前,国内外还存在种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和偏见,诸如西方国家把社会主义“妖魔化”、把社会主义与专制集权体制划等号,而国内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虚无主义甚至全盘否定的种种错误认识,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价值的普世性、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性等还抱有种种质疑。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极需要正本清源,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文化解读和人文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
诞生于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革命性的先进理论,上世纪初,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武器,并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主线。我们认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马克思主义那么简单,它不但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时代契机,还有深刻的文化渊源。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一次伟大的文化之旅,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文化解读和人文阐释,才能更深刻地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1.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集成,它吸收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文化和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都是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所形成的杰出文化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矛盾,结合世界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具体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哲学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运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秀成果,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中系统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学说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通过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途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仅具有坚实的文化理论来源,更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作为强大支撑,而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发展。
2.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三国是其发源地。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为无产价级夺取政权做了预演。所以,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兴起的时代产物。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了伟大的历史使命,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位,要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社会的产生提供经济条件。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地揭示了从公有制的原始共产主义到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再发展到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螺旋式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3.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时代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与趋势,并且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俄国的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的“十月革命”开创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探索,开启了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先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驱力量、工人阶级为领导力量、农民群众为主体力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正确的革命道路,并在取得新民主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而艰辛的探索。在这一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期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经历了众多的失误和挫折,但社会主义在今天的世界上依然显示着特有的生命力。所以,社会主义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否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活的文化理论、发展的文化理论,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于是否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近代中国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有历史的客观需要
近代中国的救亡面临着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这一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救不了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中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一救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自从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都想学习。但是,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学的迷梦。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实践证明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不能救中国,而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的失败,也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能救中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一批救亡图存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情有独钟,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制胜法宝,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的新纪元,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富民强国之路。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的契合性
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存在高度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这两种融合是相互关联、互为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中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等与中国日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也是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能够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譬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理想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礼记•礼运》等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对“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设计,以及后来的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蕴含了“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批判了封建专制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黑暗现实,要求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财产公有,互助互爱,平等有序的公正社会,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强烈心声,这也是一切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相通之处。《易经》所讲的阴阳两仪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也是相通的,天地人和和五行学说所蕴含的朴素唯物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思想也存在相同之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人志士那种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的经世济民情怀与马克思主义解放人民、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也共同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孔子、老子、墨子的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兼爱思想、和谐思想等都与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以民为大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存在相通之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与空想社会主义相似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在中国源远流长,也可以说东方的中国也有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源。
2. 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仁人志士是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先驱者
当年作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陈望道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一见钟情,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仁人志士既有忧国忧民、救亡图强的民族大义,又是系统接受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因此,他们一旦接触马克思主义,就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孙中山一生信奉“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他的“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存在许多相合的地方,这也是后来孙中山能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政策的缘故。毛泽东同志毛从小深受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和变革思想的影响,这也使得毛泽东后来成为一个坚实的共产主义者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郭沫若在1926年还写过一篇《马克思进文庙》的杂文,他以幽默的历史穿越的故事形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孔子的儒家思想存在着许多相通地方的观点。这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价值理念上的相通性和相容性,是后来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能够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的文化因素。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融合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性、融合性的理解不够和认识不清,导致在现实中人们出现顾此失彼和“两张皮”,甚至出现两者都缺失的问题。我们没有意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穿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有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往往把优秀传统文化当做封建的文化来看待,把复兴国学当做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的挑战。另一方面,一些人也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代发展性和相容性,教条主义的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话、碰撞以及最终走向相容相合。可以说,只有文化上的相通相容,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实际上是集古今中外先进文化之大成,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复合体,既不是中学为体,也不是西学为用,而是中西合璧,学用互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文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根本理论指南。一些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用主义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只不过是穿上中国特色外衣的“舶来品”,甚至还有人认为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思想,其根源除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缺乏认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还没做到正本清源。实际上,如果从全面的、历史的、系统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具有多种思想来源,也可以说是集古今中外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之大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互为体用,知行合一、多元包容”的博大的理论体系,更是以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基础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认为,正如马克思主义具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等三大来源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等四大思想文化来源。
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显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灵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清醒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科学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实际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纠偏,是社会主义的自我扬弃。我们不是抛弃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坚持,而不是某些人所理解对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抛弃。如果说有抛弃,那抛弃的也是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和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和“左”的教条主义思想,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探索中间失误和教训的纠正。虽然我们中国已经在改革开放中抛弃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模式,正是这些已经被我们抛弃的失误造成的恶劣影响,再加上有些国家依然在实行这种“左”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成为西方国家“妖魔化”社会主义的口实。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排除教条主义和“左”的、右的路线影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走偏方向。
二是新民主主义理论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在这一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宝库,而且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探索中国发展道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关于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等内容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吸收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关于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体制的转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等思想成果。
三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近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大同社会、治国理政、天人和谐、爱民惠民等的思想内涵。诸如《礼记•礼运》中的理想社会大同思想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还有《易经》天地人和思想与孔子、荀子、老子、庄子等朴素唯物论、辩证法、无神论的思想,管仲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孟子以民为贵的民本思想,老子的上善若水、廉政恤民的善政思想,墨子兼爱非攻的和谐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扶贫济困、悬壶济世的仁善思想,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的侠义思想,“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思想,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孝悌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是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与人文价值,具有历史的穿越性、内涵的包容性和时代的发展性。这些优秀哲学思想与人文价值,实际上包含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元素,也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与文化内涵中。可以说,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文化土壤和价值基因,这对于纠正那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只是舶来品、都是外生的而不是本土的简单认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先进文明成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新科技革命浪潮方兴未艾的时代大背景下开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的相关性越来越大。在此新背景下,我们要认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并行不悖的发展模式,存在即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发展关系,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和排斥,实际上两者是融合发展,也是相互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并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和互动的发展中不断的改革变化。同时,资本主义也是在不断的自我调整,当代资本主义之所以垂而不死,正是这些国家和政党迫于经济社会的各种矛盾自觉不自觉的进行改革和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调整,以此来缓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缓解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利益矛盾。这种调整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吸纳了众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以及国家手段调控经济发展、公平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等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取长补短,洋为中用,不但要引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和技术,而且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现代社会管理的先进理念、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自由的公平贸易竞争等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以此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
如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红色文化、中国优秀传统的炎黄文化和体现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蓝色文化的三原色的复合文化。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绚丽多彩的、美仑美奂的,运用这种理论武器和文化力,可以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可以创造出人间的奇迹,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科学发展不仅将造福于全中国人民,还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普世性的人文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向导与文化内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采众长、集成创新的普世性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团结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世界和平和谐发展的先进文化和价值理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实际上包含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所不懈追求的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伦理价值和人文情怀。这种人类追求的价值导向和人文精神是穿越人类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是历久弥新的,在人类从公有制的原始社会、氏族社会转向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都没有泯灭过的人类普遍向往的美好追求。不同社会的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出于对私有制所导致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各种罪恶、被物质财富所绑架的种种不良行为的反对和反思,逐渐形成了追求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博爱、民主、共富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在西方社会,这种价值追求也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后才有的,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傅立叶等,再到马克思、恩格斯,都崇尚和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人文价值。从中国来讲,从孔子、老子、墨子、屈原、范仲淹、陶渊明、朱熹、王阳明、顾炎武、康有为到梁启超、孙中山,再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也都具有这种大同理想和人文情怀。这说明这些人文价值是自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一直是人类先进分子为之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文价值,绝对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专利,这些普世价值具有历史的穿越性、内涵的包容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中的“兼爱”“人道”“民本”“尚贤”“非攻”“和为贵”“善为上”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历史的传承性和思想的相通性。社会主义这种崇高的价值理念与古希腊、文艺复兴,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文明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这种被他们称为普世价值的人文价值也是相通相容的(尽管西方说的普世价值往往同他们实际做的是说一套做一套),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强调保障占人类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群体的基本权益,是追求人类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崇高理想的。因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比之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既有相通的地方,同时又也比其更加高尚,更具有先进性和普世性。有鉴于此,我们在当今西方国家向全球推行他们的普世价值的严峻挑战中,更要理足气壮地提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不能把民主、自由、博爱、平等、人权视作资本主义的专利品,认为社会主义没有这些普世的人文价值,我们这种自我否定的行为正中西方人士的下怀,他们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抹黑成为专制、集权。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思想上的冷战思维和教条主义,就像不能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一样,同样不应该把社会主义人文价值同人类社会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普世价值和人文精神对立起来。我们要从理论上阐明这些普世价值和人文精神也是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就像实践证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社会主义生产力极大发展一样,接受、认同和传承这些社会主义本来就蕴含的普世价值和人文精神会使得社会主义在新时期实现更好的发展,也是应对西方国家把社会主义“妖魔化”的有力武器,更是针对西方人士打着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旗帜挑衅、抹黑社会主义的无赖行为的有效应对之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共富和谐善治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是历代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与此相关联的和谐社会、共富社会、善治社会,以及推崇人为本、民为大、和为贵、善为上、信为义等人文价值,都是人类对以实现所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的一种美好追求,与空想社会主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提出实现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在于提供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大同理想的现实途径,那就是通过组建无产阶级政党,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一切包括封建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人剥削人、阶级压迫阶级的制度,开展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也是我们找到的一条实现大同社会理想目标的科学路径,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体来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驱力量、工人阶级为主导力量、农民群众为主体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改革开放找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途径,那就是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向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两种制度既竞争又并行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体现在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体人民更好地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快地向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目标迈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应该成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可忽略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把这种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中国优秀的传统人文价值相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予以弘扬推广,从而使得我国在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的全面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并以此集中国因素与世界因素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去赢得国际上的文化与价值的话语权。
(本期责编:蔡永华、吴一鸣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